信息的价值由信息本身、信息的传播和信息的受众三步份构成。
我来尝试以我的理解而浅薄认识解构信息和传播这件事。
信息本身由有两个层次:
客观事实:真实的情景。5个“W”和1个“H”, 即Who ,What ,When ,Where ,Why和How;即: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记录的信息:尽管概括和描述上极尽可能的接近与真实,也无法避免你是对真实情景的概括,最大程度上真实还原,也还是会有边界之外的遗漏,尽管可能和真实情景的关联性或者相关度没有那么高。
信息的传播:
首先传播的渠道。渠道除了影响传播范围外,还影响用户对信息的认知。这个很典型,在CCAV上一堂专题,和在网络不知名BBS上发个贴,本身就受众范围是完全不同,也同时影响用户对传播本身判断,并把这个判断叠加在信息的解读上。
其次,传播影响的范围,就是影响面。
信息在传播的过程中,又受传播渠道节点的本身的理解制约,造成衰减,同时再次传播,又受表达制约的衰减或变异,这个循环继续,到每个节点获得的信息,和最初的客观事实总会产生不一致,甚至还有扭曲。而这一切都形成了对信息传播的影响力的塑造。
信息的受众:
通俗地说就是信息接受方理解的信息,信息的接收者解读信息也会受自己的兴趣、偏好、情感、情绪、专业知识、常识、背景、思考习惯、利益疏密等因素的影响,对信息的理解又会发生衰减或者产生偏移。
某种意义上,我们在探讨信息的权威性、公信力,客观公正,本质上是一厢情愿的,用户认知的权威并不一定和你认为的权威重合。上次跟农业大学胡小松教授聊到肯德基速成鸡的事,他比较气忿,认为媒体和公众没有科学常识,45天是正常鸡,不是速成鸡[有兴趣可以百度一下“胡小松”]。
这个问题就是典型的信息的受众情感认知和情绪影响,在这种事情里边,媒体为了抓住眼球让用户看他的内容,当然极尽可能地在不越界的情况下,描述的越勾引人越好,而科学家则希望更理智的表达这些事情本身,而老百姓获得的信息却不是这两者的综合或者均等传播,而是被媒体报道和渲染的信息包围,导致的结果是,信息送达以后对用户的影响变成了一边倒、甚至是情绪的煽动,而不是关注于事情本身和他的科学性合理性。
固然也有媒体报道诱因。但是本身多维度多角度信息传播不给力,也是这种事情最后失控的主因之一。有咨询公司分析称,速成鸡事件导致营收损失上亿。传统的公关策略是发道歉信、停售事故产品、承诺严加管理,这个是不够的。在信息传播如此繁荣的时代,更多的信息释放、更多的信息透明,让用户可以参与到信息的了解和传播中去,并带入更科学理性的看待这类事情的思路方法和系统措施,比出事才出来道歉之类的要好很多。
在信息的记录和传播上,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为我们自己背书,凡走过必将留下脚印。我崇尚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的历史观,历史是要“记录的是故事、是色彩、是那些伟大的事件,是带你神游四海的叙述”,极尽客观真实,也是要对原因的进行分析和解释。信息何尝不是如此,从记录到传播,每个节点都是带着态度和观点的,不会是“ 水清鱼读月,花静鸟谈天”般散淡。
通过信息的传播能形成认可和信任的传递,也可能不会,这是一个多角色参与的过程。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