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日志
纪录我们在网路上奔波的历程!
  • »新帖子
  • 张小龙:如何把产品做简单2013年11月04日
  • 国外互联网业务进军中国市场的姿势2013年05月15日
  • 请以用户体验为起点反盗版2013年11月14日
  • 产品经理的时间管理与自我约束2013年09月26日
  • 智能硬件爆发的软硬件条件2013年11月19日
  • 微应用开发感想2013年11月23日
  • 搜索产品创新的漫谈 2013年11月25日
  • 百度的移动搜索畅想2013年11月30日
  • 百度并购91无线后的机遇与风险2013年08月15日
  • 网络接入和搜索的管道化趋势2013年08月02日

  • Reward hasiblog
    在微信上来往还是在微米上扎堆2013年10月28日-哈斯日志
    在微信上来往还是在微米上扎堆2013年10月28日
    星期日, 三月 26, 2017
    目前除了微信、易信、来往、微米、米聊、陌陌等用户规模在千万量级,且有富爸爸或者好家底的,在应用商店上扒拉扒拉少说也有四五十款奋斗在革命道路上。今天扒拉移动IM和社交应用,表一表他们各有优势各有特点。我以我的体验和理解,从功用、使用体验和产品思路上,跟哈斯的朋友们勾兑一下社交的一些产品理念和思考,尤其是从移动通讯到社交,再到平台的嬗变。

    1 微信:核心是移动IM,通讯工具,功能特质是着重服务好人跟人之间的断点沟通。强调这里的沟通的特质是,非实时、不对称的音视频文本沟通。

    与QQ不同是的,微信上来会直接说要沟通的话题和传递的信息,而QQ则会上线问一下“hi,在吗”,这种差异,体现在人和软件的互相影响和进化上,就是在实时对话、非即时沟通的差别,就是语音通话和短信的差别。微信在智能手机上的成长路径,完全复制QQ在PC上的成长路径,把社区化(QQ空间)承载的功能在3.0版本就加入进来了。「输入“微信”给你推送我之前关于这块心得体会的文字记录」

    在微信聚拢人气以后,逐渐开始考虑如何让人有更高的激活率--打开频率、更活跃的参与---在线时长、更稳定和持久的召回和绑定能力---关系链。至于说,服务平台、o2o之类的只不过是人流变现的一种手段和阶段目标。

    微信从3.0版本之前没有朋友圈,没有社交,只有通讯,所以,在微信的版本迭代上,产品节奏和成长节奏的配合是非常值得称道的一点。5.0以后,大量的把经历转移到平台级的构建,人流的变现上,所以很多东西难免不有益于用户体验,比如说输入“微信5”给你看看我当时的吐槽。但是5.0以后才是生态级的微信。

    从产品上看,至今微信仍然有很多体验很傻=叉的地方,比如对话框中,文本双击,进入深度阅读模式---mac系统中随处可见的强化当前视窗的内容的全屏显示呈现方式,但是这个功能仅仅在聊天对话窗口,而对于微信公号、朋友圈这种大量内容的界面是不支持的。。。

    比如说5.02才加入的聊天内容和通讯录可以同一个搜索框来搜索,但是如果你在搜索框输入一个人,没有搜索到,进入通讯录query竟然不带,而且如果他不在你的最近聊天记录里,你创建新的对话进去,依然需要再输入一边进行搜索。

    比如到现在为止找人和找公共帐号不能合并,大量的空的公共帐号创建至今不用,占用ID、霸占搜索结果。。。

    朋友圈的内容不能搜索,不能收藏。

    从功能上、从体验上、从视觉上,我们都不乏比微信更好的软件,微信也很少加入很酷很玄的操作和交互体验,很多功能性的东西的呈现和使用都是笨笨傻傻地,只有在首页引入了左划,出置顶和删除,摇一摇这样而已。视觉的体验的控制也相当保守,没有什么漂亮不漂亮之分,够用能用还可以,为啥这么保守?我们都没有放弃微信,而且义务地帮助微信推广“你装个微信,就可以给我留言了”。这是为什么?

    近日微信团队公布,微信账户数近6亿。

    2 易信:网易和电信的作品。产品体验上就是加入了path操作体验的微信,目前有公开数据称用户量达到3000万,日新增20万----这还是个相当给力的成绩。

    还是说说产品吧。『注:从下面的描述就以微信为坐标,雷同或类似的,我直接默认大家已经用了或者在微信上可以直接体验,不再累赘叙述,所有关注的点、周边的对比分析,都为我的分析结论做铺垫,而不是泛泛叙述。』

    我是一开始上线就注册了,注册时候,易信采用开放注册和开放的陌生人社交模式,导致营销帐号泛滥,随意拉各种群,每天信息推送数千条,所以后来基本上就不打开了。

    从操作体验来看,引入path的多个功能在屏幕下方聚集,需要时候点击打开,这个是正面积极作用的,在主页界面上,基本上以接收信息为主,发送信息基本上就是发送给某个或者些对象,这个功能。而这一设计,与微信相比,略显重了些,微信一个发起对话按钮,所有其他权责全部都隐到二级三级中去了,使用起来更轻一些。

    而微信的设计其实更侧重跟电话的留言和免费短信等,易信和传统电话、手机之间的通讯上的打通。在主页上易信手势权重很大,左划进入通讯录,右划进入设置、朋友圈和个人资料页。

    在好友关系构建上,与微信的直接导入通讯录双向关系不同的是,易信双向关系在易信上需要确认,另外特别强化了邀请功能。你可以直接邀请你通讯录里的朋友使用易信。

    朋友圈功能跟微信一样,刚注册的时候,似乎放开过一段时间,最近的版本又收了回去了,基本上只显示1度好友帖子,和社区互动行为。在朋友圈帖子阅读中,微信的点击进入全屏阅读模式,这是个很不错的创新应用。

    易信有明显的功能特点,就是可以跟电话通讯的无缝对接。众所周知,twitter、微博在早期发展中,与手机短信的无缝对接是一个很重要的推动动因。

    在运营上,易信早期采用的是翼聊用户导入,电信用户送免费流量,新闻称,易信计划自11月8日起,覆盖全国范围,电信、联通、移动三大运营商手机用户使用易信均可免流量。免费短信、免费电话留言、免费海外国际电话、免费流量。易信这次是全裸,站在竞争的最有优势的位置。

    从易信的产品和运营策略来看,很想走出微信黑洞,所以从产品设计上时时处处地寻求的不同,到运营策略上,主打通讯功能,吸纳用户,假设有3000万用户,怎么能变成一亿,怎么能有自增长和系统进化的内在动因。这是个难题。

    3 来往:从产品体验上,本质就是微信的通讯+微博的社区,从产品设计上有很多缺陷,不过阿里强大的运营弥补嘛,发布以来通过,发布pk微信来炒作一轮,到“阿里内部的每人邀请多少人,不然不要来领年终奖”“马云微信告别头胎二胎的传播”,到10万淘女郎,到10月31日免费流量的事,一波一波地来袭。

    运营的强能力,能不能补产品弱的缺,能不能降低用户体验差带来的负面感受和影响。我个人认为不能,互联网上,也许还可以有点作用,但是移动互联网上,用户的个体感知会更明显更强烈,体验对于用户来说是对产品认知的最直接最基础也是最根本的东西。

    输入“来往”我将给你推送我此前写的来往的产品设计分析,它是这个社交研究系列的第一篇。

    4 米聊。这是不得不说的一个悲情的产品,这也是产品驱动模式里边由于产品、技术迭代效率低而措施领先机会的一个先行者。

    米聊要比微信早两个月推出(微信2011年1月推出,米聊2010年11月推出),早起跑的优势维持到2011年7月,在这段并存周期内,米聊产品设计没有明显弱于微信,但是技术和产品输出体验则明显暴露出不足,即连网稳定性差、经常掉线、消息发送失败,通讯录好友召回低等,而在同期,微信在产品上要更稳定,用户导入的速度上更快。「在微信成长的不同阶段,那些产品或者运营策略对于微信的成长更有益,输入“公众平台”可看过之前的一个简单分析」

    同时也能看到此后米聊的技术研发迭代的效率比较低,按雷老板的说法是战略调整,做布局,从通讯转社交。可是微信3.0以后,社交圈也来了。雷军后来在一次访谈中,也提到这个方式有些问题,他说每一个产品都要一点点长大,切忌提前布局。寻找一个有很大的用户需求的点,单点切入,然后一点点长大,只有这样的业务才能生存下去,才能做得比较好。在搜索引擎中搜索“米聊先问世被微信赶超”雷军的访谈。

    从产品设计上看,米聊从一开始对设计感的追求就蛮明显的,以至于后期有些感觉过度设计的感觉,系统的提供的东西占据较大的位置,功能排列也是满当当的,几乎没有空隙和喘息机会。

    更重要的是,后来在朋友关系的导入、朋友的关系的建立上没有强势的产品策略来维持,渐渐地沦落为陌生关系,线上兴趣社群和位置交友服务。

    5 微米:基于微博账户的群组社区聊天。
    为什么会在这里谈微米?我知道肯定有很多人嘀咕,无论尽管用户量和市场口碑,跟前面的几个大佬比,都不在一个量级上。

    但是,微米是第一个微博投资的,以微博账户为基础的群组社交服务,众所周知,微博的社交梦一直那么强烈,同样媒体化致使社交的氛围形成也如此强烈。微博在微吧、地方微博等群组模式的尝试上,已经进行了很多,但是在移动互联网都没有能够在足够规模和足够有力的产品模型。微米让我看到其中的潜力。

    新浪微博的ID应该截至目前依然是中国移动互联网上,有生态级的第二大账户系统。

    与陌陌相同,微米主打地域和主题复合模式的群组交友服务,而账户系统必须是从微博账户导入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一个ID代表一个真实的人,尤其是微博账户其实后手机认证和邮件认证的背书。与微信的手机认证和通讯录熟人关系背书相比是弱了点,所以天然就是做陌生人交友的。

    微米在产品设计上也足够纯粹,近来就是微博通讯录,不过双向好友需要验证才能成为微米好友这点有点二,双向好友就应该是默认直接好友。

    在微米里应该是比其他几个软件更早的引入阅后即焚。微米圈就是另一个微博。这个英文名称也很有意思,we meet,这里注重的是发现朋友发现群组,怎么把这些相遇变成关系,并沉淀成社交,目前没有明显优势。但是有一点,目前微米的我加入或者被加入的这些群组活跃度和质量要比易信高不少。

    微米有一个经验值得借鉴,微米的群组相比微信来说更可控,对于群组质量和交互质量能有所提升,对于沉淀高质量的内容可以发到群的minisite上,可以沉淀下来。群也有成长体系,不同级别的群权限不同。比如加入人数限制等,相比微米群更像QQ群。不足是,每个人才能加入20个群。

    陌陌也是一样,过去对于约泡软件宣传,对于今天来说,导入真实关系,做地域和兴趣复合群组来说,实在不是一个好的开端。但是看到他们的努力,我真心为他们加油~

    其他几个软件,国外line、kakao talk很早就开始从通讯到社交,从社交到平台的演变,可是至今也遭遇了平台的尴尬,比如游戏不新增老游戏就几无活力,新增的话,会不会遭遇开心网模式在移动平台的重演,而且用户体验也随着平台的加重,而逐渐比被忽略。

    米聊又一次在找布局,虽然雷布斯也认为构建的思路安排产品架构是不对的,但是他说米聊要着重服务好米粉。

    飞信、Message Me、talkbox则是主要集中通讯替代工具,遇见也是类似的主题群组和地域群组的APP,神聊则主要是群聊,skout则主要是交友等等。这一群应用,所连带的类似应用,在应用商店上扒拉扒拉少说也有四五十款,他们各有各有特点,以至于翼聊、飞聊、jego这类还没有玩多久就退出的玩家,就不算了,不在讨论之列。


    This Written at 三月 26, 2017 by loverty.  

    0条评论

    发表评论

    <<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