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创业者勇气霍霍,精神可嘉,但是几经奋斗,仍然摆脱不了微信黑洞带来的寂寞和尴尬。社交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中的大容量行为形态,其原子操作都是什么,微信是怎么形成组合而构成极高的竞争门槛的?2015年12月8日发布于公众号
机遇「见哈斯日志的利益声明」、脉脉、赤兔、人脉通、大街网、人人网、经纬网、天际网、...、派派、抱抱、陌陌、微聚、遇见 ...无数打着“XX社交”、“洞悉人性”、各种拎着"七宗罪”,胸怀中国的“linkedin” “ facebook”的小公司,试图通过细分、微观创新来实现在社交创业中的逆袭,其勇气霍霍,精神可嘉,但是几经奋斗,仍然摆脱不了的寂寞和尴尬。
这些产品,从一段时间周期内,也有用户增量,也有价值,然而用户需求的衍变对产品功能的迭代周期不断在加速,而这一加速度是在跟微信产品生态圈在比拼,如果一个时间周期内不能跑赢微信的产品创新速度,那基本上就只能抓点微信的外围需求满足不够精细的空间打打牙祭,想要形成社交态商业生态模型基本比较难,甚至被微信黑洞「在后台输入“微信黑洞”可获取原文推送」给吸进去,不知不觉、不得不中被携裹到相近的产品模型中。社交作为一个社会系统中的大容量行为形态,其原子操作都是什么,微信是怎么形成组合而构成极高的竞争门槛的呢?
两年前写了一篇技术贴,描述了微信黑洞「在后台输入“微信黑洞”可获取原文推送」之实,并试图从产品角度去寻找突围的办法。20多个月的过去了,在社交市场上大约有500多个社交产品的共同努力尝试下,发现这一状况进一步加剧和恶化,而不是有丝毫的减弱。社交已然成为微信的殖民地。主要表现在如下五个方面:
1 微信已经从功能级规定了社交类产品基本功能该怎么做:聊天,朋友圈,发红包,....
做一个社交产品你的做聊天吧,即使用留言板的模式,我看到的社交类产品也都有相应的用户之间类聊天互动类功能。不做聊天这个产品就会沦落为微信的搬运工,做聊天后你发现其实还是微信的搬运工,只不过搬运的效率更高了。
除非做那种放水式聊天,毫无关系沉淀的价值那种。否则,在其他社交平台上互留微信加这个挂系,似乎意味着关系等级的更进一步,而不是在泛泛一般的弱关系。能看到的是豆瓣、贴吧里现在都有不少小群落在微信上开挂。
如果做社交产品就必须做feed流吧,高大上的说法是,社交关系流建立以后,关系的维护和朋友的状态、意愿都是通过这个动态的时间轴来发现来进行轻社交互动的,比如点个赞啊评个论啊,刷刷存在感,显示显示关怀。除了这层,动态其实是社交态产品的注意力聚焦地方,消耗市场最多的地方,也是未来商业价值扩展很重要的落脚点。
发红包,目前来看,做社交产品的,红包也是必须做的一个产品态。移动社交app已经带领我们进入一个遍地撒钱、遍地拣钱的好时代。没有做红包功能的社交产品都不好意思出来做推广(:,可是又怎么样呢。
2 从产品使用习惯对产品的交互做了“事实标准”
从聊天到微观导航、到具体功能交互上,只要你有跟微信类似的功能,而不象微信那样设计产品的交互和呈现,就是看着别扭、觉得不舒服,用户就是不会用。对于后进者只有一个选择,类似的功能就是微信做啥样你就做啥样。不信,你就去看看手机QQ红包被吐槽成啥样。
那些曾幻想靠微观创新来表达自己的产品情怀的,最后都沦落为在表达张小龙的情怀...汗。
3 从社交行为习惯上做了形成了事实性约束
建群、点赞/评论。。。。,很少的点对点聊天,可能刚建立关系的时候聊几句,之后没有事儿基本不聊天。---点对点聊天的强通讯属性,而社交则更关注的是用户行为非实时对称性互动。
再或者就是有事儿没事儿在群里说,基本上通过群的形态构建出任何人和人之间需要的社交沟通场景。而社交关系任何生活态、商务态、娱乐态任何一个形态的社交行为最后都通过IM+群+朋友圈的模型来落地。
4 从社区秩序和社区文化上构建起来的软性门槛
微信的圈子文化,比如创建群,构建群的产品交互和群的生态迭代、自我管理的秩序,导致很多很多社交类软件群服务就很尴尬,基于隐性实名氛围的双向关系的微信来说,在构建群的时候,本身群的社交安全性属性比较好地做了界定,用户在被骚扰和社交中安全感的感受上,能很好的作出取舍,不会打破用户的社交安全感下线。而其他app做同样的产品态,很难规避这样的问题,既有社交秩序构建的基因问题,也有对产品KPI诉求的折中。如此,你懂的。
这个都是显性的,你可以感知可以取舍的部分,还有一部分是你让你抓狂而你却不举的。
5 那就是,基础技术带来的产品基础体验的保障。收发消息的流畅、语音播放清晰度和低噪音、发送和接收图片的流利、语音转文本、地图服务、省流量,省电问题,本地缓存占用等问题,更别说,微信后端基础存储、数据中心、服务端基础库等技术资源的支持。
曾有一度,为了取得跟相对优势,我们在app上处理语音采用了比微信高一倍的帧频和降噪,但是然并卵。
更可怕的是,用户才不会管你是不是创业公司、是不是资源不足,就是会要求你跟微信一样的使用体验和感受,要求你在2G\3G网络条件下,跟微信对等的服务能力,而投资人和你自己都经常会期待在同样功能集情况下,N分之一的资源情况下,更高速地迭代和输出。然后呢,不断在黑洞的漩涡里挣扎。
槽点结束,然后呢?
其实我想探讨的是,在中国市场做社交产品难道有脱不出的腾讯魔咒?
PC时代,从最早的5460、chinaren、郎玛UC、人人网,到移动互联网下的陌陌,到这个量级的社交类产品屈指可数。
腾讯的社交基因是什么?社交市场还有没有空间?在行、厅客这类新的轻咨询、脉脉那样以付费作为建立关系的敲门砖的社交产品态,会不会解救现在的社交产品在关系链突围、关系模型关系效率优化上的弊病,能不能以超越光速的力量突破黑洞的引力?
期待交流互动,跟我分享你的观点。下回接着说我的观点,
利益声明:
机遇是我参与的商务社交大数据创业项目,主打场景化的实名制弱关系社交,也是得脉的新的产品态表达。
欢迎大家体验吐槽。
------------
哈斯日志【hasiblog】记录我们在网路上奔波的故事、体察,分享我的所见所思和感悟。关注互联网、搜索引擎、社交网路、移动互联、硬件、创投、O2O、媒体与传播、大数据和智能计算等领域。微博@loverty可以联系到我。文章可在网易云阅读、搜狐新闻、腾讯新闻、今日头条等授权发布处浏览。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