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写了一篇“从我的上网经验来看第一入口问题” (回复“第一入口”可获取原文推送),今天继续延伸讨论下第一入口这个话题,分享下我的想法。在移动互联网上第一入口集中在这四类产品上:设备,浏览器,搜索与阅读,社交媒体。
从移动设备这个角度看,iPhone开创了移动互联网的新局面。在iPhone前智能手机和便携设备领域也已经有很多不错的产品,诸如诺基亚的一系列基于s40、s60v3、s60v5等智能手机,以及一些MID设备。但是始终没有能带起移动设备作为互联网终端这个大势,为什么?主要因由,我想是终端的应用比较单一、上网使用体验不佳,最多就是收发个email、同步个日历、通讯录之类的,都是些很轻型的网络应用,鲜有大规模有价值的内容或者服务通过这种渠道发送给用户。其二,网络条件也不好,断断续续还费用很高。概括起来说,用户通过这些设备消费网络带来的体验和价值的收益不符合用户利益原则。
iPhone的出现伴生产品是Appstore、itunes,瞬间智能手机性感起来,鲜活起来,智能手机开始能干这个能干那个。于此也反向推动了基于智能手机的微电子元件的设计与制造,为后来的安卓迅速爆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也促长应用开发、投资创业等多个角度迅速兴盛,丰富了产业内涵。从用户和消费者角度,既然价格差不多的手机,当然愿意选择功能强大的,虽然也未必有多么强的需求。到后来的安卓时代,依然如此,摩托三星HTC通过自己的设备制造赚钱,同时通过设备内置软件,来做APP发行渠道,这也是利润很厚的一块。设备的入口级别最高的,这也是上一波定制贴牌手机风潮云涌的一个因由吧。
在设备作为APP分发渠道这个层面上,各家都做了很多尝试,包括自建基于安卓的桌面系统、自建安卓软件商城,比如摩托的blur桌面、智软园,htc的sense、htc软件商城,都在运转了一两年之后黯然关闭。而目前小米做的miui、小米市场也正是复制这个路径运作,与前两者反复强调的发行渠道相对,小米不求软件应用大而全,求精品,雷军见场就说的“精品策略”。老罗在做的锤子就是一个桌面软件,或者他的说法叫做启动器,都在系统之上,直接跟用户打交道的这个软件层,这个软件层所能做的对用户价值的提升和体验的优化是很多的,很尴尬的是目前为止商业利益空间很小,只能是买买壁纸,为什么不能直接卖软件?在国内Google Play支付和交易体验完全无法保障,而安卓在国内购买软件几乎没法完成,有些好软件确实有人愿意付费而现实条件却不能完成。
桌面再往上走就是应用,在这个应用层里,与苹果App store类似的就是各种应用市场和手机助手,他们帮助我们收集汇聚了各形各色的应用,供我们去挑选使用。我把它看作是比功能或者垂直业务应用更低一层的应用,行话说,他负责应用的“分发”,就是说,如果没有被手机设备内置,那么用户要找到你,最好的路径就是在应用市场里了。所以应用市场是这个阶段商家必争之地,安卓上比较好的应用市场如豌豆荚、安卓市场,百度应用搜索、360应用市场、91市场等,这些市场都在5000万以上用户规模,逐渐霸住了用户接触应用的第二道门口。
昨天“全世界”都在说百度19亿美金收购91无线的事情,其实还是应用分发、在用户获取应用入口这个层面的一个核心卡位竞争。与此前百度收购的点心、安卓优化大师等一系列移动系统级软件或者平台相加,百度在无线上的布局落子让市场为之兴奋,果然纳斯达克百度股票高开小涨。如果非要说19亿值不值,我觉得这还真是买卖双方的事情,虽然91人员好,有人抬轿子,但是百度认了,哈哈这就够了。
第二点是浏览器。作为PC时代网络第一入口,在移动互联网本应该有更大作为,但是基于浏览器的数据交换和交互体验的约束,使得浏览器对于很多垂直需求的满足体验并不好,所以很多垂直APP逐渐开始替代浏览器成为一部分用户在垂直性需求满足上的首选方案,比如说阅读新闻、阅读小说等。但是在移动互联网上,浏览器还是有很多不可替代的作用,比如大量的互联网消费的内容其实还是靠浏览器进行界面适配的转换才能使得用户顺利使用。同时也有很多准浏览器形态的产品,比如掌百(现在叫百度客户端?)等,特定功能下,在用户需要获取信息和浏览信息的过程中把用户黏着在这类产品上。
同时浏览器产品也在根据网络的形态进化升级,逐渐变成平台化,比如UC在做的事情。这也会进一步强化浏览器的使用黏性和入口地位,但是比免不了被垂直需求APP化解决方案分化的局面。比如说轻型游戏可以通过浏览器来玩,但是稍微对体验要求高点的,基本上都是要游戏客户端的。在比如说购物类需求,基本上导购客户端、网站客户端,甚至包括微淘后续公众帐号模式,而不是传统互联网访问网站点点选选的模式。
第三点是搜索和阅读。为什么把这个放在一起,搜索本质上就是获取信息,阅读本质也是获取信息。两者在信息服务的本质上是类似的。这类服务在使用粘度和消费的深度上,也是入口级的产品。后面关联庞大的内容生产、传播的体系。但是作为第三级的入口(系统-->桌面-->垂直APP),其黏性优势、用户稳定使用的优势都不明显,同时竞争还相当惨烈,除了产品技术之外,市场宣传造谣生非也无处不在。
目前做的比较好的如搜狐新闻、新浪新闻、网易新闻、zaker、今日头条,都在通过技术优势、运营优势、内容独特性等不同角度,试图构造自己跟用户间最稳定的连接。
第四类是社交媒体类,这个很容易理解,你每天花费在微博和微信上的时间有多少?我个人是两块时间超过了其他APP的总和。很显然关注力和时间占用最长的应用就有潜力成为入口。而且,新浪微博帐号、QQ号是被人使用最多的中国互联网帐号和登录账户吧,基于用户及关系权限所构建出来的内容传播、社区化产品很多。而这些信息和用户又同时是这些媒体平台的活跃资产和信息生产力。社交媒体也是第一入口级产品。htc new one中有一个新blink feed,直接将社交媒体聚合的内容呈现在手机第一屏、facebook home甚至把用户互动信息流提到锁屏界面上,这更有力地彰显社交媒体第一入口的愿景。
微博和微信这两者都具备了入口的潜质和能力,早上起来通过微信看看朋友们都在干什么又有啥有趣好玩的,谁有休假出去度假了各种羡慕嫉妒。上微博看看今天又有啥大事了,谁跟谁又吵起来了。如此等等。
微信的社交媒体,基本立足点用户关系和用户间沟通联络,是通讯需求的延伸,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慢信息、个性化展示和非定向信息的传播,因为这样的工具化属性、功能明确清晰,所以很容易聚起用户,用户成堆的时候,显然就有社区化需求,便衍生出朋友圈、群这样的泛媒体化产品。而腾讯显然不是止补于此,新版手机QQ4.2已经开始推送类似公共帐号的新闻内容,不知道你们看了什么感觉,我看了是由衷的厌恶,是什么因由呢?这种感受很象微博里被动被关注某些人,推送了一堆跟我没有啥关系的信息。
微博的媒体化一直利弊参半,而微信正好相反,先社区化,后关系化,比如密友圈、特别关注等。当然,目前为止关系化进程并不乐观,很多用户槽点就是新浪微博的私权公用,比如最近利用私信退自媒体内容的测试。新浪如何在媒体化和社交化同时取得收益,看起来还是有挺艰巨的路。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