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假几天,顺便去冰城哈尔滨办事,遇到了很多有趣的事情。我的角色带入感很强,从产品经理的视角有些想法,跟大家讨论。
第一件是某公务机构服务评价器是员工自己操作
这个公务机构的服务评价器放在窗户里头,服务人员每做完一个操作,就按一下“非常满意”,开始我还不知道啥声音,一抬头看到了窗户里边的服务评价器。跟银行的服务评价器一样,只是这玩意儿放在公务人员的手边,自己操作自己评价。真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管理试图控制行为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影响、改变心理进行通过个体自我修正和控制行为,也许更有效果一些。
这事儿让我想起来购物网站、购物平台养活的那批刷好评的人来操作信用的事情。
在一个注重UGC对于服务质量评价的影响,进而优化排序和奖惩机制的系统里,如何反作弊,这是个持久而难以彻底根治的问题。那么这个模型中,如何有效地鉴别作弊、有效地控制作弊影响、系统运作中如何引入外围的机制,有效地监督这类行为,是解决这类问题的办法和目标,而不是说完全消灭、根除之。不可能做得到、也没有必要,水至清则无鱼。
第二件出租车多人拼打车
哈尔滨打车很有意思,很多客户散拼。当然不是客户愿意,而是出租司机要这么操作,一般去一个方向,司机会顺道贴路边稍满人才走。所以基本上计价器都是没用的,每个客户上车,司机会念一下当前表数,下车时候,按照这个大概算个数当车费。什么招车应用都弱爆了,面对线下服务这种随意性如此大,真没法搞。而且貌似客人们都没有啥意见,这个我觉得很神奇。
哈市出租车规模估计2万辆,在全天正常时间打车都是这种状态,我不相信交通管理部门他们不知道车少,但是为什么不大规模加?我觉得肯定不能按车流量最大规模时候去加,这个会造成一个恶性循环。合理的比例是什么?经济学有上有一个研究这个资源配置问题的模型,“帕累托最优均衡”“帕雷托效率”,描述了理想状况下纯自由市场竞争条件下的资源配置,那么,如果我们能以最优解为标杆,优化资源配置的各个节点的效率,优化各节点的竞合关系,理想情况下,我们是能够找到更好地配置模式和运作模式的。
我们在做产品和项目开发的过程也是这样,经常在某个时间节点觉得事情特别多,特别缺人,如果在这个节点上加入充裕的人力,那过了繁忙时段,又有人力的空余没事儿干,然后就开始没事儿找事、开始左冲右突的产生副能量,那么到底多少人力多少资源才是合适的。今天跟一个朋友聊天就讨论到这个问题,怎么判断问题的优先级,怎么判断问题的重要性,在不同节点上,不同资源状况下,这一系列的要素是动态平衡的,但是平衡的波动一定是围绕一根主线,一个主要目标,上下偏差的幅度最小,则优化的质量最高。如果动不动走偏,且依照篇的方向修改调整目标,就会变成自己都不知道最后会走到哪里,那就很悲摧了。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