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出了媒体公众平台、阿里也要基于旺信推出公众平台,中移动的飞信公众平台,据说有道都搞公众平台,呵呵。
是什么让这些巨头恐慌?微信的快速成长,使得这些大老板们羡慕嫉妒恨啊,就各种调研分析,之后,估计得出这么个结论,公众帐号平台是其增长的引擎。是不是呢?
先看几个已知微信用户数增长的数据事实:
由此我们可以推导出以下三个关键信息:
微信用户到达 1 亿,用时 433 天,平均每天增长 23.09 万人
微信用户从 1 亿增长到 2 亿,用时 172 天,平均每天增长 58.14 万人--注意这个节点上,腾讯开放了公众平台
微信用户从2亿增长到3亿,用时 121 天,平均每天增长 82.64 万人
这组数据可以这么解读:
1 以通讯和私人社交关系助长了腾讯的第一次高速增长。
同期的注册用户为什么增长的这么快?注册了之后导入QQ好友、手机联系人,完成了2亿注册用户的原始积累。
QQ客户端上微信的特殊标识。
无不从各个角度哺育了微信的第一个大成长期。
再加上一些产品的功能性差异化:附近的人、漂流瓶、摇一摇,这些腾讯的杀手锏“陌生人交友”,辅助通讯功能的本土化---文本、语音信息免费,产品好才是真的好,这是所有推广和用户留下的根本原因。
同期的米聊增长如何?2010年12月推出后,2011年7月500万,目前米聊的注册用户为2300万。从2012年8月份以后,收编msn lite团队,爆出做PC版相关信息之后,米聊相关信息基本没有了。这次MIVI v5发布会米聊都没提。
2 从两亿到三亿,加速度明显上涨了很多,是不是公众开放平台造成的?
微信有大量的线下跟餐馆等地推活动,我有印象在哈尔滨、重庆好几个地方搞的规模还挺大,大量的店面开始有接受微信扫描优惠、关注微信帐号,再次形成了微信用户增速的又一次拔高。
这个阶段,原来面向大V的公众帐号,开始开饭给个人开发者或者运营者。微信公众帐号之前主要是面向一些明星、名人,方便粉丝follow和互动。这个时候,有大量的草根创业者开始介入这个平台,可以说开放平台对这次增速的有很大的助推作用。
3 微信的用户高增长的要素概括:
(1)QQ、手机联系人的导入,积累了第一批产品的传播和用户的引入;
(2)微信一端是个人,围绕个人通讯、社交等众多需求的细分和延伸和满足成了微信的战略核心,公众平台、朋友圈这种信息传播和分享的机制,更进一步放大了平台的价值。
(3)平台的其他参与者,如商铺、餐馆等第三方服务平台,也会不断迎合节假日,举办活动,在原有生态系统基础上,带来了新的扩张。
(4)然后产品本身没有出现大的问题,切迭代速度够快,很多问题能迅速解决。那滚雪球效应就会发挥更大作用。
(5)再有一点的话,就是竞争对手太不给力,米聊是个很好的挑战者,但是却没有能完成自己的增长,虽然米聊的产品做得还可以,尤其是最新版改进、速度的提升还是蛮明显的,社交化社区化氛围很好。有人说,米聊是雷军的烟雾弹,用米聊吸引了巨头的注意力,保得小米手机快速发展和相对弱、宽松的竞争环境。这会是真的吗?
4 对微信公众平台的看法:
微信公众平台是个一对多的通讯服务的延伸,更适合做的是客户关系管理、客户沟通,而不是目前的各种网站媒体的内容嵌入导流模式。如果说微信上每个ID就是一个有着丰富需求的人的话,公共帐号就是满足这些人的服务机构,朋友圈就是公共聚会、饭后散步的小广场。
这些服务机构中,
a 服务范畴如果跟实体线下服务关联度比较高,则更合适。比如奥迪的试驾预约活动。
b 线上服务比如购物(特指实物),比较难,主要是信息封闭,消费品的消费选择行为需要更多开放信息或评论的参考。
c 但是如果是品牌服务预订、虚拟点卡、充值服务类,则更偏工具性,是可以做的很不错。
d 媒体资讯阅读做时效性信息不好做,推送机制更适合做精品、人肉推荐的内容选择模式。
e 对于原创的、针对特定用户群的内容推荐,可能会衍生出赞助服务或者广告模式赚钱。
最近很多唱衰微信公众帐号的,呵呵,其实都是这样没耐心在这个平台玩下去。如果没有那么强烈的收益获取的诉求,我其实觉得,尝试着运营一段时间,业务你真能找到跟你的业务模型相关的玩法。但是如果全情玩微信,确实风险会很高,封闭平台规则是一家之言,年初对一大批营销帐号的封杀就是这样。
作为一个小player,你的存在增加了微信空间的妖娆和风情,腾讯不会轻易抛弃。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