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想说Google reader这个产品对于信息获取和信息传播的影响一些思考。
7月1日Google reader要正式关闭,我登录以后看到“Since April 4, 2006 you have read a total of149,991 items”。
基于feed推送的信息获取,与搜索引擎query获取信息,是我获取信息关注自己需要的信息的两种最重要的方式。
而最近几年,微博的迅速火爆,大量的资讯获取,变成了通过微博的完成。基于微博的推送还大大降低了信息阅读量,而且能有效地获取信息特征,便于通过微博等社交媒体或者搜索引擎获取进一步信息。
从这个意义上说,信息推送的模式随用户走,用户到了社交媒体上,信息获取和传播的自然跟随用户的脚步,Google reader或者同类产品的势微、关停非常之必然。
从传播模式上,我们通常会关注到信息的推送和搜索两种方式:
推送一般模式就是,基于主题、关键词、人等多种维度建立起分类机制,用户需要的时候,就订阅。典型的模式如RSS订阅、微博、微信公众帐号、Google alert、雅虎新闻提醒、QQ订阅等等,都是通过信息消费者主动选择关注什么,系统通过技术手段,组织相关的信息按需推送PUSH给信息订阅者。
搜索从获取信息的路径上来看,是推送传播的逆向,他是通过信息消费者主动拉取Poll获取信息。这种方式有两个前置条件,其一,信息消费者是知道有他需要的信息,并能够概括出其可以获取信息的特征的。其二,是网上确实存在这种信息,并被搜索引擎处理好等着用户来搜索。
但是从信息消费者本身获取信息角度,无论是推送还是搜索,都会面临另外一个问题,没有阅读之前对于信息的价值和收益未可知,基于显性外在的一些判断,比如谁推荐的,谁写的会,写在哪里,会对信息消费形成参考的价值[信息价值判断会单独写一篇],但是预制的这类信息的传播在微博之前,结构化的并不好,尤其是某些搜索引擎的基础原则的问题,导致这一问题恶化。而对于微博来说,部分特征已经在这里结构化。
微博传播机制,与资讯性、短持续性的东西传播比较匹配。经验显示,一个一般热门的社会性事件,在媒体(除微博)的传播通常是3~4天的周期,从导入到小高峰到到高峰到衰退,通常,为了持续传播和引起更多的关注,在启动事件和关键节点时间选择上,在保持小高峰到高峰之间的节奏上,在传播中各角色的参与与助推上,有较好的协同与配合。
而在微博上,这一般事件传播节奏更紧凑,会在1~2天就回到了平均传播水平。微博上事件热的快也衰的快,当然这有各方推手的力量在,所以不完全是是一般客观特征,只是基于微博近2年来传播的一些事件的发展情况的统计概括。
但是除了资讯阅读之外,其实还有一种慢阅读,通常与之匹配的信息管理行为称之为知识管理KM。这部分阅读诉求,并没有那么高的时效性要求,又没有读大部头的时间占用要求,而这部分信息的获取和阅读则是日常中,我们阅读的主要部分。
这种信息,在搜索传播中获取这类信息比较多,在微信公众帐号中我也看到了这部分信息的影子。与微博、社交媒体的信息片段和零散结构的传播相比,Google reader、微信公众帐号信息的遴选、信息源的遴选则更重要。在最近两年的时间,虽然我还是每天用Google reader,但是我能感受到跟以前使用习惯的不同,以前是每天最高优先级是看Google reader,而且要挑一个相对完整的时间去看,而后来变成了,有空去看看,没空就算了,虽然也会抽空挤时间看,但是不那么强烈。而此时,关键的一种感觉是,没有漏掉什么该知道。有些恐慌就是又没有漏掉想知道的,这个目前我又无从判断的。
前几天朋友们小聚,提起新闻客户端+自媒体内容的事情,搜狐新闻客户端、网易云阅读、网易新闻客户端等,这些产品在处理信息的时效性和阅读诉求上其实略有不同的。这种不同就是其产品策略的差异,同时也影响其产品的成长空间和影响力价值。
信息的传播无论是推送还是搜索、信息的获知无论是高时效性的资讯还是慢阅读的知识,自由流动能够让人受众更全面更多角度立体地看待这个世界。
今天给大家推荐一个替代Google reader的阅读器:
iPhone&iPad上用newsify ,
PC上用Digg刚出的rss reader:digg.com/reader/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