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句话没关系,科技使社会进步是说的没错,但是社会进步并不直接导致个人信息过载。
个人信息过载,这个问题从两个角度来看,一个是个人的信息需求。另一个看看为什么是过载,到底是过载还是消费成本高?
目前主要现象是每个人每天主动或者被动接受就的信息量比较大。这个主要源头是信息生产成本的大幅度降低,导致围绕个人的各种场景的信息生产量大,
1,社交关系圈的状态和存在感。
2,资讯App上的其他人和世界怎么样了。
3,各种奇闻异事和笑谈,不断被从历史的沉淀中翻出来。
4,每个人为了解决各种问题和探索、发现各种自己认为对解决自己问题有用的信息。
从个人需求角度其实看不出来有过载,信息客观被生产被存在于数字世界,你觉得有联络感情需要,就去刷刷朋友圈,你觉得需要打发时间就去资讯和奇闻轶事,你觉得要解决问题就去研究探索。一切信息的客观存在都是因为你的需求有没有而变得是否有意义。1、2、3这三类是保健品,在满足人的各种生理心理需求,不存在最大边界,也就是不会过载。4是药,是治病的,所以对确定性要求高,但很遗憾,这部分也因为生产门槛和利益驱使,导致纷繁芜杂良莠不齐,甚至优质可信可靠权威的信息因为生产成本过高,逐渐面临劣胜优汰。
个人感受,可信可靠的有用的优质信息,对真正有需求的人可能感觉还不够。而没有需求的人,比如,只看网文小说,其他一切对他来说都是冗余。他可以视而不见,算不上过载。所以,有用没用这么一个主观的东西其实是判断够不够、还是过载的关键。
真正感觉过载的人,是本身自己信息输入需求就很大,而目前的信息产生的规模、质量、重复问题等等,都导致信息消费的成本节节攀升,你既需要判断信息的真假可靠性、又要区分可参考价值点,还得在一堆重复的里边找,甚至考证其信息本身的权威性可信度。
尤其是各种平台开放创作以后,大量洗稿、攒稿的规模化内容生产组织,基于利益驱动,有组织量产没有明显错误传播度好的内容,识别其权威度和可信度本身的难度急剧提升,更是导致急需高质量输入的人群疾呼过载。
很多年前我曾经写过一篇区分信息权威的长文,Google搜索“信息可信度 哈斯日志”可以找到,因为host在blogspot上,需要翻墙,抱歉。可以略微帮助判断消费的可靠信息的难度。所以我觉得在这一点上可以有产品来满足这个市场的需求。
|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