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QQ2013 4.0版本更新上线不久,很多朋友就跟我交流过这个问题。基本上我是认可改进的整体,比如视觉更漂亮,消息更清爽、芜杂的其他QQ产品的干扰减低,群的消息处理统一到群助手下,很靠谱,也仅限于我对手机QQ从用户角度的一种评价。微信应该借鉴一下处理群和公众帐号消息流和个人会话消息流的关系。
但是对个人在线状态这个事我也觉得不能接受。对传统QQ重度用户,这个改变无所适从。
kenny ff--QQ 产品经理, 在知乎上回复应信息,看过之后觉得有道理,但是只是符合腾讯自己的诉求和战略考虑,在用户认知、使用习惯、平滑过度上没有能兼顾。
概括和引用kenny ff的话:
QQ必须进一步强化移动体验,要移动绝对优先了。
手机QQ对于在线和离线状态标记影响用户发起会话的积极性。
在线状态是PC时代遗留的,在手机上系统带推送,消息送达效率更高,跟用户状态关系不大。
QQ的个人状态必须要变,有各种交互通道满足联系和互动需求,而不只是实时对话互动。
头像过去承载的现在状态问题,这次做的尝试就是打破这个状态问题的约束。
已经有一些这种的手段,比如显示在线好友,用户还不能完成这个跨越,可以在尝试折中手段,但是便便是一定要发生的。
我的思考:
有65%的消息来自移动互联网手机qq,这个数字并不能证明一定要把用户在线或者离线状态的区分去掉。去掉状态的区分实际上是有更宏观长远的诉求。换句话说,腾讯的产品逻辑是引导用户,而不是迎合。
除了手机发送消息量之外,我们还需要看手机消息递送与回复的间隔,投递时间、送达时间、回复时间、会话长度信息来判断,这些数字说明用户在手机使用QQ上是否在乎回复的即时性和会话的粘性,讨论的内容是否有即时性。这些数据能侧证,用户在手机QQ互动中是否在乎对方是否在线。同理,反过来不在线是否影响会话及其影响程度,这一切理论上都是可以量化的。
在移动互联网大会上,UC俞永福引用的一组数据,显示在手机上QQ的占用时长是最高的(注1),我们假设在线时常高就是因为即时会话的话,【实际上有很多种可能,比如会是多人会话导致客户端粘性高,单个用户会话粘性并不一定长,没有数据支撑,按照自己的使用习惯判断得出这个结论】,那么在线与否确实对于用户来说是个重要的对话因素,再加上手机有典型特征就是消息推送,那么基本上有会话都会在手机上用户即时会话比例会高于异步会话。
是否是因为这个数据较高,得出结论说,其实用户用手机QQ聊天就应该是推送到达,不应该受状态显示的影响?
从用户逻辑上看:
没有在线状态会影响用户对是否开展QQ对话的判断。在线,则直接对话,不在线,则要么不选择QQ、要么对回复时间期待不高。
至于说圈子、群、空间其他交互形态,是社交,完全不是常规的IM交互需求的范畴,IM是通讯。
腾讯的产品逻辑:
在线不在线你都可以发会话,希望你的对话接收方不在线,你也毫不犹豫的去发起或者参与对话,增强活跃度。
那这个变更问题就来了,用户情理上是非常关心会话的对方是否在线。事理上,新版手Q打破了是否在线的阻隔,看到所有人只是ge个联络清单,但是图标用了原来QQ在线模式的图标。这个用户觉得接受不了。原来的事理认知和习惯完全被颠覆。
既然腾讯非得这么改,QQ你总要用吧,后面的评论基本变成了“新版这个状态总被人发消息,浪费流量”“总在线却不会被对方误解”等等
解决这个问题我觉得可以尝试这样两种方法:
1 使用一种除了在线就是离线之外的,第三种QQ头像图标标识用户。把联系人清单就真改成通讯录模式----有人说山寨微信,咱别理他。
2 引入其他元素来替代状态标记的意义,比如消息内容加上接收方阅读状态的标示。
改变是在进步,只是步子大了,习惯跟不上。
注1:永福用的一组数据,显示QQ在线时常最高,其次是微信,再次是UC,不知道大家信不信,我不太信。启动频率上,我个人排在第三位的微博,第四位是新闻客户端,uc要更靠后些,但也经常用。累加使用时常肯定更集中。UC单次启动使用时长也比较高,但是频次要略低于这些app。
「有人给我反馈,我总在一段文字中插入不直接相关的另一些讨论,我就把这个讨论拿出来放在后面,多谢@那殇被遗忘 同学」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