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斯日志
纪录我们在网路上奔波的历程!
  • »新帖子
  • AI搜索引擎的兴起:挑战与机遇
  • 系统3:扩展和增强人类决策能力的关键
  • 决策增强与智能知识管理:人脑的第三个系统
  • 知识管理的算法
  • 信息知识管理技能
  • 碎片化阅读、海量信息时代的轻量级知识管理
  • 俞军和他的产品经理课
  • 为什么我们都对搜索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
  • 搜索产品市场机会探讨:头条不做搜索做什么
  • 搜索产品市场机会探讨

  • Reward hasiblog
    为什么我们都对搜索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
    星期五, 十一月 01, 2019
    你肯定认为是因为我们没得选择。

    其实还真是,虽然看起来你还是有很多产品可以选择的,比如不用百度,用360搜索,用搜狗搜索,用神马搜索等等,可以是真用的时候,总是发现少点啥,比如可能常见的网站并不排在有预期的位置、甚至没有,比如这家企业利益相关的内容排的比非常相关的好结果都靠前,比如总有一些关键词被处理搞的乱七八糟,没啥有价值的信息反馈,差那么点意思,

    那是因为,搜索本身的复杂性,并不是单一的技术、算法,而是用户、流量质量、内容生态、商业变现能力及商业客户众多因素平衡的结果。

    即便是一开始宣称要有道德、不做医疗的搜索们,也会被巨大的服务器、带宽、技术研发成本拖回到现实,依然是要用广告来变现的,只是条数、广告相关性、审核的尺度、售卖政策、流量投放策略等等,不断做一些调整,找到自己的收入。

    从再深一个层次,拉到这20年中文互联网信息服务技术的这个平面去看,我认为这是一种系统能力进化的必然问题,15年前,搜索技术可能门槛很高,没有多少人能干或者能干好,5年前就不是这样了,人才辈出。对搜索技术的理解、产品和需求的认知、算法和计算的能力,大家偏差并不是那么大,都可以实现一个体验差距不那么明显的搜索。

    然而,无论人才、算法和算力如何近似,搜索产品、商业的范式,一直就圈定在这个框架内,后进者用差不多的方法、更多的资源投入,能在一个时间周期在商业空间上打下一块自己的地盘,

    另一个层面,其实这个框架也是是技术方法的产品化范式,只能通过输入关键词,在倒排、正排的PageRank+tf-idf索引里召回相关的列表,从高到低排个序,即使是百度阿拉丁、各个公司的box也是初始化一个权值,然后用排序位置和点击率再次排序、动态优化。核心特征就是,召回的信息一定是列表,列表一定是需要用户点击反馈的行为参与到质量评价体系进而优化算法。

    所以在产品体验上这个GAP就一直存在,因此各家都在产品体验测试上,对比标签百度为0.xxx的一个指标。然后百度的系统化技术研发、产品管理能力这种惯性,使得其实再怎么着也不会开倒车,一直维持一种体验的优势、通过巨大的品牌优势来降低获客成本提高经营效率。

    厂长互联网大会上说,百度搜索结果的首条是准确答案的比例占到51%,虽然在我们这儿是第四条,但是也很不错呀,这还是蛮让人兴奋的事,搜索引擎真有实现向他问个问题,给你个答案的可能了。

    这是也一个搜索引擎产品范式的进化,这种方式的交互,将极大的改变人获取信息、消费信息的方式,同时也极大地改变原来的信息生产、信息展现和存在形式,比如不一定是一个page了。

    我们对搜索引擎充满了抱怨,因为他们,总是找不到我们想要的,抱怨他充满了垃圾、欺骗和广告,抱怨他不思进取,一成不变,没有理想。但是我们又总是对他充满了期待,我们还是得它找我们需要的信息,尤其是当我们有需要找到我们所需的时候。

    千万别给我说Google进来就不一样了,那是你用幻想在评价,如果你深深滴用一用Google,你会觉得Google也就just so so,他面临的问题不是单一靠企业自己就能解决的。

    所以当所有角色都觉得不爽、无奈,却又无法破局的时候,就是创新的机会了。当然这个创新的复杂度,肯定是超越单一的产品局部的改良,而是根本上全新的体验、生态机制、商业化和利益分配机制。

    当然比较确定的一个想法是,作为消费者的我,对搜索和能力边界有了一个模糊不清的但是又有点清晰的认识了,我知道他不能怎么样了、不会怎么样了,比如不能搜到APP的信息了,不能会更精准了,该要找的信息还要去信息本来应该在的地方了

    如果厂长说的那种搜索引擎,真能实现了,把你从10条、百条搜索结果中筛选的时间成本降低的秒得,你愿意为没有广告的搜索服务付费订阅吗?

    标签: , , , , , , , ,

    阅读《为什么我们都对搜索不满意却又无可奈何》更多内容...
    This Written at 十一月 01, 2019 by loverty.   ,
    搜索产品市场机会探讨:头条不做搜索做什么
    星期二, 十月 08, 2019

    搜索到底有没有机会?(三)

     loverty 哈斯日志 1010月2日 搜索引擎 今日头条 字节跳动 bytedance 移动搜索

    这里说的搜索先做个约定,指的是以文本或者语音输入搜索请求,来通过产品和后台系统获得在大规模数据集合里返回符合需要的信息,表现形式可以是搜索框输入的形态,亦可以是语音输入等方式,并能够提供好的信息消费价值转换体验、当然能在信息召回,提供问题解决的信息消费闭环,则更有效了。搜索的核心价值是找到,围绕这个价值点延伸体验和衍生需求都应该是这个价值闭环的重要组成部分。

    前几篇文章推送后,不少老朋友跟我交流的一个重要议题,比如推荐、语音助手、问答机器人是不是搜索,个人认为这都算泛搜索形态。所以,大家聊过之后普遍有一个共识,现在的搜索引擎的体验太差了,尤其是“找到”这个层面,而且这不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体验创新上没有张力了

    任何一个产品成为一个时代标签的产品,都是很多趋势恰好同时相遇,比如我们讨论移动互联网社交、通讯、移动支付、推荐引擎、本地生活、出行通勤服务,比较典型地体现了趋势的价值,智能手机的大幅度降低使用门槛、价格降低极大增加了人群的覆盖、同时为此支持所构建的3G网络基础设施到4G网络基础设施的演进、手机上网资费的大幅度的下降,这些事情基本可以说互为因果,并不能单一地说,因为这些公司的产品做的好,就带来了称霸一域的机会。体验做的比别同期其他产品、公司强,这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这一切加起来恰好才使得这一创新和体验驱动的大规模落地形成了这个时段增长的引擎。这段述说,主要是想说,搜索在这个阶段是个从属者、享受了红利,并没有因为体验创新和技术创新带来新的价值增长,这是一个客观现象。

    搜索进入到移动时代,基本的用户覆盖一直在上行,却没有形成在移动上统一搜索入口的品牌、路径和习惯。百度是PC的搜索品牌形象在移动上平行迁移,目前在手机上用百度搜索恐怕你已经在潜意识里有一个界定,就是找网页,这个是相当solid而且规模很大的一个需求。然后更有商业价值的流量在此进入搜索类产品之前就被分流走了,比如去了垂直APP、比如去了微博、头条、微信和知乎,去了电商交易、旅行、通行、本地生活服务APP。

    PC时代搜索引擎相对单一入口,比如搜索门户、浏览器默认,所以搜索行为和流量的收敛更容易,而移动时代这种变化则是颠覆性的,移动APP都是屏幕独占、移动APP从数量上讲,已经接近500万个了,哈斯日志前一篇文章提到了,中文网站数也大致相当,算各种封闭生态的各种号微博号头条号公众号、各种快应用,移动时代创作和内容承接的题要丰富的多的多,PC才时代才多少生产者,移动时代这个规模大大增加。但是移动时代到底有没有找到一条信息的全部副本集的、对信息的丰富有强烈的需求?用户搜索一个信息,你给他返回说,在N个APP找到了N个跟这个词相关的结果,我个人使用感受来说,没有这个需求,我只需要找到即可,2017年Q2团队几个小伙伴做过一个全局搜索,把web content做结构化展示直接在手机搜索直接召回信息本身,测试体验和数据效果还可以。


    概括一下,在移动搜索需求体现出几个明显特征
    (1)对精准和效率有更高的要求,曾经做过 一个分析,前3条搜索结果满足95%的占比很高。
    (2)入口更随意,以方便为准 ,反正对那个框里能够满足什么样的需求,其实在进入APP的icon这个层级已经有了区分和取舍,缺乏统一入口和强势品牌入口影响。
    (3)穿透APP里的内容和数据,建立统一搜索方式获取消费内容的入口,可能是长线大一统的根本路径。我曾经尝试过,并没有显著成果。最近听说一帮Google的同学出来创业做这个方向。

    今天的话题主要想聊聊,今日头条为什么在这样一个节点,明显不是一个强势增长的领域,头条倒是大规模投入资源进入这个市场?头条为什么必须做搜索?搜索市场作为存量市场的商业价值增长支点在哪里,效率能不能更高。

    1  在移动时代不一样了,搜索几乎成了所有有一定规模的内容APP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所以基本上你看到一个类似搜索框就可以去搜索。尽快能力和效果良莠不齐,但是对用户基本上已经形成一个客观引导和认知,手机设备上,并没有唯一搜索入口和路径约束。

    搜索入口碎片化,与用户使用搜索行为之间在互相教育,最后形成的是在移动上,去通用搜索里搜的行为集中度变低了,用户对品牌化搜索产品的诉求需求更离散,基本变成在其他地方找不到的时候才会想起来去搜索。另一个角度上,浏览器APP、系统搜索框又从底层在侵入。

    2  通用搜索引擎产品是一个趋于成熟期的产品,换句话说,增长空间、用户价值、市场价值都是可以伸伸脖子就能看到峰顶的状态,而手机上搜索流量主要分布在,国内目前每天承接搜索量较大的入口,百度、手机厂商浏览器默认、各大手机浏览器、微信微博和头条这样的平台级应用、手机负一屏和全局搜索入口等。

    市场进入的新玩家提供可类比的产品体验的体验差异、支持体验的成本、用户访问的生命周期商业价值也都不会有明显的优势。当然,如果产品体验差异明显、价值替代能力强,其实还是能做到更好的体验的,更好的体验往往意味着更高的价值产出,从获客成本到生命周期价值角度来衡量,粗略的算了一下,Google人均季度内单个用户的生命周期商业价值贡献也就只有百度的6倍,而总收入差距放到了10倍,这个差距被放到了更大。

    所以,作为市场后进入者的头条能不能找到这一差异化价值替代能力强的着力点,如果头条搜索只是百度的全网搜索的另一镜像版本,这个价值是不够的。在上一篇比较文章中,我提到了,头条搜索的价值落脚点,可见范围对标的还是偏向于微博搜索,对资讯、热点、八卦和消遣性信息的value,并不断在这个层次上拉大价值差异度,但是其实蛮难的,从内容创作生态来看,微博的内容生产、内容稀缺程度还是要略强悍。

    3  头条宣布头条搜索市场化说明他们自认为准备好了,这个准备好了包含产品、技术研发体系、商业变现、内容生态、流量生态。这一点在这个话题的有大量公开信息。搜藏上我也建立了一个小组专门分享这一主题的信息、资讯和数据,我们可以一起来研究。

    4 从各种第三方监测数据来看,搜索更像是已有流量的用户生命周期价值挖掘、是个衍生商业能力,而不是用户需求或体验的补充,至少目前做到用户覆盖比微博的搜索用户占比还是略低。

    5 我其实叨叨那么多,头条为啥还非要做?换个思路想一下,如果头条不做搜索做什么。众所周知,广告、电商、游戏和互金(小贷、理财、众筹、保险、虚拟信用卡等),是目前规模化流量变现的主要方式,今日头条或者大部分toC的产品,通过产品化低成本获取和积蓄流量池,在此基础上做商业变现,能做的也就是这些,而信息服务和社交又是最底层需求广泛人群庞大的用户产品的底层逻辑,以这种方式搭配组合实现变现或套利。

    所以从头条APP是一种新闻资讯APP,过去三年的用户覆盖、时长以及活跃度来看,资讯浏览已经先达看到山尖的状态。而在这个技术上,把流量洗到一个新的增长型、或者收益更大的模型上,进而不断在流量基础上挖掘更大的商业价值,才是下一步的重要诉求。我就是说,通过头条极速版再把低价值信息消费(这里专指非效率优先的消费需求,不要过度解读)人群再分流一次,通过搜索、浏览的加深和衍生、延长用户生命周期价值贡献,在这上面做广告游戏电商金融的商业化转化。

    所以头条聚焦于浏览和搜索上主题聚合,来衍生用户的访问路径深化和时间的延长。聚焦于把聚合的信息簇社区化,比如加入主题小组、加入搜索,都是在某种意义上去衍生单个用户生命周期价值。

    与其他的搜索产品相比,走的效率优先的产品价值导向不同的是,头条更倾向于用户使用的碎片化时间,更多的时长、更多访问Pageview贡献。

    6  那么搜索市场作为存量市场的商业价值增长支点在哪里,效率能不能更高?这个要从两个角度看,搜索跟推荐的互相替代的临界体验点在哪里,头条系产品,其实都是典型打碎片化时间和娱乐消遣为主,这一点跟搜索的价值导向和效率优先的价值导向是矛盾的,推荐并不是以用户效率优先,而是时长优先,而搜索是找到目标的效率优先,所以搜索又很难形成所谓的碎片化时间来刷一刷的诉求。

    越来越多的人在消费微博信息的时候不是发timeline为主要停留,而是以热榜、以各种场景化的聚合来形成landing和转化,也是很明显地体现了这一点。

    在碎片化时间的使用上,目前在社交通讯上,微信和朋友圈,其二,是游戏。前几年我做社交产品,当时做过一个研究,其实用户的碎片化时间,可以按照时间区间切分,可能会对用户心智的侵占会更有效,比如5分钟时间看啥?在微信上打打小游戏?10分钟以内的王者荣耀、比如20分钟的刺激战场,这个是没有严格意义的论证,只是根据我和身边的人群的工作情况做的简单切割,对效率优先的人群这样的判断才有意义。

    其实对于没有严格意义的效率追求的人群来说,这种判断是没有意义的,对没有效率要求的人群而言,陪伴、关注、互动才是主要需求,泛大众化市场上的自上而下的广播、自下而上的关注、围观才是常态,这也是微博在调整内容生产生态策略以后带来的第二春的重要原因。

    7  稍微了解头条团队和他们做的创新尝试的情况的人都清楚,其实头条从业务基本盘,产品形态覆盖几乎我们目前能看到的所有主流产品形态,尽快你熟知就那么几个,是大部分你还不知道而已,或收购后持续发展在垂直领域独占一域,或者在垂直人群、细分市场已经有相当影响力,而大众市场则还默默无闻,在头条系的产品矩阵,用户覆盖范围已经超过我们的了解。

    而金融、财经貌似因为互金规范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而客观上能形成规模化收益增长的就只有游戏、直播、广告--当然这个广高的增长基本上都不是传统的搜索广告中小覆盖为主,而是大平台比如阿里京东的广告的用户群触达。所以,搜索是支撑头条商业收入上一个台阶的重要承载。

    另外一点,就是头条系APP能够触达的流量里,用户的识别、广告重定向的水平及商业变现的效率是能做到比同类竞品更好的效果的,头条sdk在优化的行为去获取用户、设备识别上很强,加上优秀的算法,另外还因为头条的广告生而为了移动转化,所以效率要比传统的广告联盟的变现能力要强。这个是头条广告联盟的伙伴们可以分享一下你们的经验。

    对比其他搜索厂商,还在花大量时间引导客户投放物料移动适配相比,Google的ads升级、阿里妈妈、百度广告联盟都是在移动化上做了很大优化,这既是契机又是包袱。这一点上,头条可能略占便宜。搜索流量是变现效率其他业态变现效率更高的玩法、规模化能力更强。

    8   头条现在做搜索很明显是比切入其他领域收益价值更大的事情,严重怀疑头条弄一堆SNS产品其实是烟雾弹。

    9   移动搜索还是个流量生意,核心竞争力来自对路径的效率,而这一点又是厂商和搜索引擎服务商博弈的一个重要点,厂商以为自己也能 做个搜索, 搜索厂商更夸张,为了拿下厂商的默认流量,几乎这些流量上的收入全部给厂商、甚至有些还要赔钱,那结局就像房地产泡沫。

    手机厂商终究会明白,只有一个APP搜索应用下载的需求+浏览器默认搜索应该不太能养的起搜索投放变现、广告销售体系这一摊。(当然你可以嘲笑我,5年前,厂商力推自己的应用市场的时候,搜索厂商和应用商店平台也是这么想的,呵呵)

    搜索厂商也迟早会明白,早把自己变成后面的数据服务公司、算法SAAS服务才是坐地赚钱的正确之道。现在错位到各自都想成为这摊生意的controller,这种争霸的思维使得商业市场的money test的价值在被稀释摊薄,更难以形成规模化优势、难以以体验的平衡来协同增长。

    10   跨APP搜索里边的内容,形成更广泛、多样的内容覆盖,而不是有用PC web上网页内容来填充移动搜索的体验,这应该是有巨大期待和共识的一件事。不知道能不能通过快应用联盟、小程序生态等这些部落之间的准签机制,实现内容消费的体验最优化,作为网民,我有需要我也强烈期待。头条搜索不是干这个的,厂商负一屏搜索有这样的价值。总体上我的观点是,搜索业态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创新依然能够获得较高的变现能力,但是这种姿势只是一种商业模式的延续,必须通过商业模式的创新,才能获得更高商业附加值的获得。

    标签: , , , , , , , , , ,

    阅读《搜索产品市场机会探讨:头条不做搜索做什么》更多内容...
    This Written at 十月 08, 2019 by loverty.   ,
    做一个搜索引擎这么难吗,为什么xxx还xxx?

    做一个搜索引擎这么难吗,为什么xxx还xxx?

     loverty 哈斯日志  7月24日 搜索引擎,内容产业,信息服务,商业模式
    最近老被问都这个问题,做个搜索引擎那么难么,为什么XXX还XXX,这里可以脑补若干细节,比如“为什么百度体验那么差还一家独大?”“为什么王小川那么厉害搜狗还是那么差”“为什么360进攻那么多年并没有撼动百度什么”如此等等....

    最彪悍的问法是,现在投资2亿美金能不能做出一个百度这样的搜索?我想说的是,你真会算账,作出那个样子不需要这么多钱,作出那个体验和效果,2亿美金是毛毛雨,你是不是觉得已经投了很多了,你想多了。

    从工程技术的角度,做好一个搜索产品,技术门槛已经很低了,这叫你能做出那个样子,但是做好一个搜索所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还有产品市场价值、体验价值、商业和生态支撑能力各个角度来综合推动

    可以显见的是,搜搜神马搜狗360,依托自己的渠道入口流量来获取一定的搜索流量,也可以有一定的产品市场位置,但是基本上,无论是从技术、用户体验、商业模式,只能做到无穷逼近百度,无穷逼近,现实的结果就是客观上在为市场第一做市场拓展。品牌的劣势会让你的占尽优势的流量最后都转成了“比你体验好那么一丢丢的”市场第一品牌的流量源,从CNNIC的相关调查报告可以看到,搜索引擎的用户实际上规模在增长,而且百度的用户fu 该增速高于其他家,这个在2006~2011年期间的,一搜、搜搜、新浪爱问搜索这一点都表现的比较明显和清晰。

    当然,事实上,如果市场第一并不能保持与品牌和市场位置相匹配的体验、价值的贡献能力,自然也是不能承接,但是绝不会导致流量倒灌流回第二梯队,而是被市场上的新的体验供给者切走。

    第二梯队如果从产品体验、价值、业务形态和商业生态上,无限接近另一个产品、且始终是他的子集、或者是一个跟他互补的集合,尽管主观上他们说自己比更责任感、战略定力好、技术创新更多,但作为用户感受不到实际上也就没什么卵用,客观而言,从过去的信息贫乏、到后来的搜索引擎能够找到无穷尽的内容资讯,找到和占有的那种满足感和成就感其实是2010年之前这个阶段体验的核心价值点,但是之后的这个阶段已经变了,无论第一梯队还是第二梯队,其实都没有找到好的体验、价值落地方式。

    这也是最近比较讨论比较多的一个话题,你的产品的体验和价值落地的最佳点在哪里,这个点够不够大规模,尤其是toC产品,是不是一个这个需求方向上有足够扩张能力,你的产品的能力是否是有核心竞争优势,你想做到什么市场地位?

    其实只有做到领域第一,而且这种优势能随用户规模扩大不断叠加(不是累加,后者跟成本是线性增加关系),其生态影响力和搅动的能力也会超过市场平均水平。但是从生存态上看,其实是第二最舒服,享有同样的利润水平、却没有第一那么高的成本、那么招摇受关注,是一种典型的智猪博弈。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看Google、百度这些年在搜索技术上的进化和表现,你会发现这可能是这代搜索引擎的技术红利和产品生命周期综合症的表现。

    原来搜索的tf-idf、超链分析/PR投票权重机制,到点击调权,到机器学习做相关性和质量判断、到引入用户点击模型的排序评价机制,所有做搜索的都是这样做的,算法公开的、算力钱说了算、数据就取决于原有的市场地位和对产品本质的理解,自然而然是强者愈强。

    而且,可以看到的是,这一搜索的技术体系,客观而言,都是基于互联网内容生态20年前的水准、状态建立的,比如网站就那么几十万、网页就那么几千万,算力上,一个所有的新内容进来一个建索引更新的周期是一个月,一个50G日志数据做统计分析需要6、7个小时。而今天规模已经到了两三千亿,使用的搜索引擎的用户规模也翻了几倍、人均使用次数更是翻了十几倍,从根本上需求和消费心里也在变化,以前是“看看有没有”--->“找到相关的”--->“找到体验好的”--->“解决特定问题(这一点跟场景密切相关)”。

    这里对排序机制、对内容评价的价值评价机制也是不断进化,与之对应的就是通过反作弊手段,不断打压价值评价不合理的点。但是这个本质上,并没有改变原来搜索引擎在基因级,内容value、相关性排序的机制,换句话说,原来的百度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依赖基础算法、技术、数据规模优势,一直在解决的这个问题,到后来的玩家,诸如神马、360等,利用系统性优势,只对局部用户经常访问或者新增内容做同样的处理,即可满足用户在绝大多数情况搜索相关信息的时候的找的到的问题,其边际成本就大幅度下降。

    但是这个一切玩法,基本还是在原来的搜索引擎转移体系内玩,并没有创新和超越,因此并不能形成更有竞争优势的体验、进而构成流量迁移。

    搜索引擎产品、推荐引擎产品都是典型的具有网络效应,用户参与产品互动会让产品的迭代升级更好,比如搜索结果的检索扩展词、相关搜索词推荐,到2009年前后的搜索输入框suggestion提示,这是通过对点击率预测,推荐点击可能性更高的词的推荐引入搜索的尝试。这里会把搜索引擎跟搜索引擎并列体现,是因为搜索产品早就用推荐的逻辑在做局部体验优化

    如果在一个局部改良,其实这里还有很多可能,比如在搜索输入框的提示中引入非输入法逻辑的推荐词、比如在搜索结果rank机制中引入推荐排序的机制等。但是根本上都是在原有体验基础上,用技术创新、体验创新的优化,并不会超越原有产品体验和价值框架提供的体验价值的边界,比如所有这一切创新的好,还是建立在用户输入、在搜索结果页面上遍历你的提供的各种可能,然而新体验和价值的东西,再原有产品基础上怎么被重视,它也都是原有体验的补充、增益而不是替代性优势。

    这也是为什么头条这样的产品,以推荐引擎为基础,做到一定规模反倒能倒过来要侵蚀搜索原有地盘。提供完全不同的产品体验,并在这一点上建起系统性优势,进而不断横向水平扩张

    从支撑的商业生态看,搜索引擎这样的业态是个四方关系,搜索用户、内容供给方、搜索引擎提供商、广告主,这四者都是互为因变量,互相不断供给能力,实现价值转移,同时互相制约、保障体验平衡。

    换句话说,广告投放导致体验差,搜索服务商就会在这里取舍商业利益和用户体验的关系,比如大力发展网盟这样的,把垃圾广告投出去,别在自己的产品体验上。比如只有在月末、季度末、年末才有帮广告主消耗预算的诉求呀之类的

    新的机会一定来自于不同的技术革新或者产品形态的迭代,而这确实有很多小公司前仆后继地从不同角度在尝试。需求满足的垂直化、体验和交互方式的差异,都有优点又都有缺陷。

    因此,总结起来,我其实就想说的是这三点,
    (1)创新是一个连续渐变的过程,局部微创新不会造成破坏、颠覆,
    (2)要获得竞争优势,需要有颠覆性创新,而这个要充分利用网络效应的优势、技术进化的优势,
    (3)要找到边际成本优势的支点

    是在说搜索引擎,其实又不是说搜索引擎。你所在的领域的核心体验、核心价值构建是基于啥时候的啥特征的?就这一点而言,在AI、5G时代有没有可能因为技术和基础设施的演进而带来巨大体验革新,其实我觉得很多领域都有,2C的尤甚。

    标签: , , , , , ,

    阅读《做一个搜索引擎这么难吗,为什么xxx还xxx?》更多内容...
    This Written at 十月 08, 2019 by loverty.   ,
    转发问答里发帖:Google是如何诞生的?
    星期二, 十一月 27, 2018

    从历史时序来看:
    从20世纪90年代初,中后期,互联网web服务的规模已经比较大有数百万在线的网页和内容,原来靠人工整理的分类目录体系开始不能满足人们获取更多信息的需求。同期的更多专业化互联网媒体公司开始规模化、成建制的批量生产内容。用户怎么能发现这些内容呢?同期的excite、infoseek、alltheweb等,开始研究怎么能发现更多内容,提供最全的强大的内容入口

    Google两位创始人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1998年9月,一对斯坦福校友发现了一套从更多内容里找到更相关内容的算法,他们从风险投资家那里筹到了第一笔10万美元投资,开始了Google的奇幻的征程。

    从计算能力来看:
    单机计算性能和运算速度可以实现对百万级信息内容的抓取索引计算,而这使得用复杂算法来处理信息,让信息更容易被检出被召回有了可能。

    从信息处理技术来看:
    佩奇和布林他们发明的算法就是Page rank,基于网页之间引用关系,提供权重信任的赋权,这使得信息搜索的相关度出现了实质性进步,不再是依赖少数人的价值选择作为选择的基础,而是依赖网页内容创作者,他们在提及、引用和提供参考的href统计分析上完成生态化赋权。

    从商业价值和生态体系来看:
    同一时期的overture提供的基于搜索的关键词竞价排名,也给Google商业化收入做出重要贡献,使得这样的新技术新思想在提供价值的同时还能站着赚钱。

    当然,也还有很多细节的产品技术创新,使得Google在同期,与其他搜索相比体验明显有优势,比如:
    1,他们在首页提供的功能只有一个搜索框,与其他公司的产品,一堆内容链接、一堆分类目录相比,差异化和个性非常明显

    2,搜索出来的结果比其他公司相关性高很多,这显然不只是算法本身的功劳,能够输出用户价值导向的内容连接,并且系统性地进化,尤其是随着内容规模的扩大和积累,用户体验和价值更突出,这就是产品体验的系统化判断和优化抉择协同的产物

    3,在那个年代网络带宽如此受限的情况下,能实现搜索结果秒级返回,/点赞

    4,他们的数据规模更大覆盖内容更强,以至于,自信到,在搜索按钮旁边放一个功能,I'm feeling lucky,这得是多大的自信啊,但他们做到了。

    标签: , , ,

    阅读《转发问答里发帖:Google是如何诞生的?》更多内容...
    This Written at 十一月 27, 2018 by loverty.   ,
    实时搜索怎么赚钱?
    星期一, 十月 26, 2009

    实时搜索无疑是今年最热的话题,是互联网上最酷的话题。可是实时搜索到底是指推特上的实时信息流的发布呢?还是Twitter发言的搜索呢?还是发言相关联的信息的搜索呢?各大互联网top公司如何看待Twitter和实时搜索?也许都是。

    微软在bing搜索下开辟了专门twitter类信息内容的聚合和搜索、现在只支持twitter,据说还要支持facebook。微软搜索技术的总经理Sean Suchter说,"我们的目标就是要驱动用户的价值。"

    Google Marissa Mayer说,谷歌需要Twitter的数据主要是由于谷歌的任务是要获得全面的数据:谷歌想要整合全世界所有的信息,包括网络上短暂的实时交谈。"我们很清楚全面性对于我们业务会带来商业上的好处。"她说的全面性是指谷歌信息的全面性,使得人们始终在谷歌上进行搜索。

    雅虎搞了个类Twitter服务雅虎咪咪(看这名字多低速,所以上线就被和谐了)。不清楚雅虎搞这个优势在哪里,为什么要搞。雅虎收购了一堆web2.0,flickr、del.icio.us、mybloglog、incoming...而且有的服务还边收购,边自己研发,比如雅虎的myweb2.0的那个收藏+,说老实话,看不懂这个公司。

    Dany Sullivan说他希望实时搜索查询结果更一般的搜索结果比起来数量更少,内容更专一。代表了用户的声音呀,赞。

    总体上看来都很看好实时搜索,从各自的角度也都需要实时搜索的资源和概念,但说到如何赚钱,就都没把握了。那么Twitter类实时搜索的盈利模式到底在哪里呢?我弄斧一下,呵呵:

    1 象搜索引擎一样,分析内容,然后了解用户的欲望,给出与之想匹配的广告,然后让广告的企业买单?典型的搜索引擎的企业付费的媒体营销模式

    2 最近听说有不少新成立的社交媒体营销公司做啥呢,做信息抓取,然后特征过滤,筛选出用户推产品、企业、或者某件事的看法,从而形成网络舆情,向企业兜售舆情和解决问题的咨询方案

    3 是否可以向企业账号收费,提供更高级的服务呢?比如向关注相应topic的用户推荐follow之类。facebook、linkedin都在尝试给你推荐你应该关注的人嘛。那反过来向被推荐者收费推广应该是靠谱的。是否可以提供高级应用的收费模式呢?比如雅虎咪咪的2000字tweet,可以更方便的发多媒体tweet、图片、音频、视频,那这些数据存储也可以付费享受高级服务。

    4 Twitter是否可以转向局部应用做一个协同沟通工具呢?我觉得Google wave与之在这点上有异曲同工之妙,其关注点都是实时信息流的互动和传递。过去我们把即时消息叫IM(Instant message),现在不是了,实时信息流是必须的,是数据流的基础形态。

    5 2006年5月创建的twitter,到2008年11月才只有10亿tweet,到2009年4月增长到16亿,但是今天已经51亿多了。DanZarrella.com的分析显示tweet中,包含链接的有69.05个百分点,不包含链接仅有30.95。那么包含链接的这些信息都有没有进一步创造价值的机会呢?

    当然,那种赚钱路子都不是单一笃定的,也许可以复合交叉。

    标签: , , ,

    阅读《实时搜索怎么赚钱?》更多内容...
    This Written at 十月 26, 2009 by loverty.   ,
    互联网商业模式话题
    星期四, 十月 01, 2009
    老布提了很有意思的话题“为何新的互联网模式都是老外创造的”。中国的互联网其实也不是全然没有创新,豆瓣、贴吧、QQ群,WindowXp无人装机装机、一键系统还原、天涯都是我很崇敬的产品、业务上的创新(且不论正版盗版问题)。

    其他的产品,比如早期的校内,虽然copy facebook 但是细节处理上更符合本土使用习惯。这些都除了深刻理解用户和需求之外,他们还体现了创新与国外的不同之处,需求只有与本土实际情况相结合,才能产生有创新价值的产品。

    与国外相比,互联网产品创新资本环境、用户环境差异还是蛮大的,创新或创业团队争取机会活着才有机会发展的更好。没有好的商业模式支撑,为了创新而创新就是白扯。

    产品或业务创新总得赚钱吧,要不咋活下来呢,VC又不是天使能投你多少年不求回报? 从商业模式上来看,目前主要的互联网产品和创新,还依赖于原有比较特定的几种商业模式,
    第一种是售卖网络服务或产品赚个人或组织的付费,典型的就是网游,卖个域名、主机租赁之类,比如万网不就被阿里巴巴给战略投资了嘛
    第二种就是付费营销模式,以媒体方式来挣钱,目前主要门户站都是靠这个过日子。当然付费搜索,精准营销、口碑营销、社会化营销等都是其中细分的成长机会。
    第三块就是电子商务。
    第四块就是经营网络渠道赚钱,比如联盟赚钱,靠百度联盟、阿里妈妈、adsense等,可别小瞧这个,这种模式有不少小团队靠这种方式过得很滋润,而且有某人曾透露利用一些病毒手段,在百度上一年赚了近900万。
    第五块,如果有的话就是互联网概念的纯资本运作型。比如idealab,以创新带出产品,然后出售,开复老师是也想做这个,整了个创新梦工厂。
    其实中国也有过很本土的商业模式,是SP模式,促成了互联网泡沫之后的2002~2003年间,有好几个类似空中网、TOM这样的SP概念股上市。

    其实这里每一种商业模式、产品、服务、业务都有一个很大的产业生态圈,而在这些生态圈中,目前各个公司、及其主导的主要的互联网产品、服务都是其中某个大鱼小鱼or虾米,处于这种市场的初兴阶段,各有各的精彩,也都是这山望着那山高,确实是一种很粗放的经营状态。也许只有竞争环境被充分释放,机会成本越来越高,做好与做差回报的落差足够大,这些互联网创新的参与者们,才有会静下心来,沿着一条路好好走一段,看看这段路和下一步的精彩,才能像杨勃、王微这样才能结出硕果吧。也许百度正是因为这样的坚持才为市场所认可。

    标签: , ,

    阅读《互联网商业模式话题》更多内容...
    This Written at 十月 01, 2009 by loverty.   ,
    Twitter很好很强大
    星期六, 十二月 20, 2008
    关于Twitter,想了解更完整的阐述,可以去百科学习一下。译作"叽叽歪歪,呱噪,唠叨"比较好。有关的使用技巧和经验工具介绍,可以百度一下成堆成堆的,本篇不介绍这些,想要沉淀一下对于twitter迅速成长且至今昌盛不衰的思索。

    成就今天twitter的模仿者成批,围绕twitter二次开发的网站应用、小软件、客户端也如雨后春笋层出叠见,其中开放性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这种 开放,使得二次开发基于一个稳定的可靠的网络服务来延伸,从积敛用户,重新构建网络协同关系很重要。并不是每个开发者 ,或者公司都有这样的网络服务的运维能力,把自己不擅长的事交给擅长的人来做,也是资源按需调配的体现。当然这些附加服务怎么才能不会反过来影响 twitter本身服务和不被SPAM则是个很意思的话题。

    另外就是twitter够简单,很简单,太简单了,至今发帖只支持“140字以内文本和链接”,但是简单的背后,其实有巨大的系统化的支持能力,比如手机 wap、sms、客户端、email、web、IM plugin、Firefox扩展、bookmarklet、sns网站/blog的同步发布等,只要你能想到,只要你需要,随时随地都可以 twitter,比如国内用户可以手机绑定叽歪,发布消息都可以同步发布到twitter,这对于“时效性比较高,详尽度有没有太高需求的”信息发布来 说,非常合适。webleon的社会化媒体系列文章里都能见到twitter的影子,连Dell都用twitter与消费者互动从信息的内容而言,跟ID的关联,表现出很强的媒体性。当然,在这种互动模式上,也可以加入类似包裹货运状态查询这样的东西。

    Twitter的商业模式是个问题*(又岂止),他的老板说,以后会主要面向企业用户收费,新闻也称twitter在招商业产品的产品经理,祝愿twitter在能顺利过冬并茁壮成长。

    标签: , , ,

    阅读《Twitter很好很强大》更多内容...
    This Written at 十二月 20, 2008 by loverty.   ,
    Overture的历史
    星期五, 五月 13, 2005
    Overture,它最早是GoTo.com网站,1997年9月由Bill Gross’ Idealab建立.

    1998年2月,开始了付费推广搜索(p4p)服务,使广告商们通过对指定关键词竞价,得到不同的搜索结果排名。即后来的点击收费(PPC)推广方式。

    1999年7月在纳斯达克上市,完成资本原始积累。

    2001年,Goto.com更名为 Overture。

    2003年2月Overture收购AltaVista的所有业务。
    同年4月,Overture完成对Fast Search &&Transfer (FAST)站点收购。Fast Search &&Transfer,是主要的搜索及实时过滤技术开发商。

    2003年7月,Yahoo不满足于仅仅作为商业合作伙伴的角色,斥资16.3亿美元收购了Overture,此后一个曾经鼎鼎大名的影响深远的品牌开始在雅虎品牌下运作。

    2005年5月13日,Overture没有了,那个熟悉的兰色涟漪状网站消失了,一个雅虎装扮的online marketing服务替代了过去。

    一切都将成为历史,今天只是一个瞬间。

    标签: ,

    阅读《Overture的历史》更多内容...
    This Written at 五月 13, 2005 by loverty.   ,